2011-12-06
2010年6月,中國首部《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》在北京正式發(fā)布,將在臨床應用中依據(jù)循證醫(yī)學證據(jù),融入有證據(jù)的、國際公認的臨床診治指南以及決策分析方面內容,反映所涉及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,適用于醫(yī)院和基層醫(yī)療單位規(guī)范診治方案。
一、急性心衰現(xiàn)狀
流行病學資料表明,全球心衰患者的數(shù)量已高達2250萬,并且仍以每年200萬的速度遞增,且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,20%的心衰患者出院后將在30天內再住院,花費了大量醫(yī)療費用。
我國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為0.9%,其中男性為0.7%,女性為1.0%,目前35~74歲成年人中約有400萬心衰患者,并呈逐年上升趨勢。據(jù)我國對42家醫(yī)院20年間住院病歷的回顧性分析,因心衰住院約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16.3%~17.9%,其中男性占56.7%,平均年齡為63~67歲,60歲以上者超過60%;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5.1、31.6和21.8天。心衰病種主要為冠心病、風濕性心瓣膜病和高血壓病。在這20年時間中,冠心病和高血壓病所致心衰的住院率分別從36.8%和8%增至45.6%和12.9%,而因風濕性心臟病心衰住院的則從34.4%降至18.6%;入院時的心功能都以Ⅲ級居多(42.5%~43.7%)。
我國在2007年12月頒布了《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》,對慢性心衰診治起了積極的作用,但該指南中“慢性心衰急性發(fā)作”部分不夠全面,僅著重臨床處理。近幾年來國際上對急性心衰診治理念有了重大轉變,國內高層專家中對急性心衰的診治有不同看法和做法,對基層醫(yī)師進行急性心衰的診治也需要規(guī)范的指導。“中國的實際情況迫切需要制定急性心衰診斷和治療指南。
二、診治指南制訂
“近10余年,盡管對于慢性心衰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,但急性心衰的臨床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。問題主要有三:一是臨床研究,尤其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很少,臨床證據(jù)匱乏,使得目前各國指南中關于治療的推薦大多基于經驗或專家意見,缺少充分的證據(jù)支持;二是我國自己的研究嚴重滯后,缺少臨床資料,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學資料也不夠齊全;第三,急性心衰的處理各地缺少規(guī)范,急性心衰的病死率目前雖有下降,但仍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,成為我國心血管病急癥治療的一個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
《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》全面而系統(tǒng)地闡述了急性心衰診斷和治療的各個方面,包括流行病學、病因和病理生理學機制、臨床分類和診斷、病情嚴重程度和分級、監(jiān)測方法、藥物治療、非藥物治療、基礎疾病的處理、急性心衰合并癥的處理以及急性心衰穩(wěn)定后的處理。在急性心衰診斷和處理部分,都以診斷流程圖和治療流程圖加以概括,并用表格形式介紹了如何根據(jù)患者收縮壓和肺淤血情況來選擇應用血管活性藥物。指南建議對患者均應根據(jù)各種檢查方法以及病情變化作出臨床評估,包括患者的基礎心血管疾病病史、癥狀;急性心衰發(fā)生的誘因;各種檢查結果,如心電圖、超聲心動圖、胸部X射線檢查、動脈血氣分析、心肌壞死標志物以及心衰標志物B型利鈉肽(BNP)及其N末端B型利鈉肽原(NT-proBNP)的濃度等;根據(jù)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分級,并估計預后,以及預期達到治療的效果。并且此種評估應多次和動態(tài)進行,以調整治療方案。
急性心衰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緩慢,近10年問世并在臨床上得到較廣泛應用的新藥很少。新指南中推薦了近幾年才開始應用于臨床的Ⅰ類新藥重組人腦利鈉肽(rhBNP,新活素)。rhBNP屬于內源性激素物質,與人體內產生的BNP相同。該藥是一種兼具多重作用的治療藥物;可以促進鈉的排泄,有一定的利尿作用;還可抑制腎素-血管緊張素-醛固酮系統(tǒng)和交感神經系統(tǒng),阻滯急性心衰演變中的惡性循環(huán),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臨床和血流動力學參數(shù),是一種極有前途的心衰治療藥物。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。而心力衰竭作為各種心臟病發(fā)展的嚴重階段,正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癥。
- 上一篇: 全國醫(yī)藥信息網工作會議召開
- 下一篇: 基藥招標將新增企業(yè)評估標準